教育教学

2025年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分享项目成果简介(1)

时间: 2025/07/29

项目名称: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单位名称: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

项目主持人:刘秋喜

团队成员:王帅,洪菊云,刘姝虹,刘文艳,冯炜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以及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多元化不断深入的当今世界,国际交流和文化接触越来越频繁,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具备跨文化能力,已普遍成为公民参与全球化生活的必备素养。目前,从高校学科建设来看,其中新文科建设的宗旨是要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吴岩在2022年也指出新文科建设要真正抓到点上,要将中国发展的经验、做法变成理论,变成学术体系,能够传播出去,会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这要求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除了具备应有的国际视野、语言表达能力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之外,还需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意识和中国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能力。社会的发展,以及新文科建设的本质都是需要我们的教学不断改进,培养21世纪所需的人才。因此,在此背景下,进入新时期的外语教育要能尽快肩负起跨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具有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的接班人。

2.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需要。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进一步细化了大学英语课程对于满足大学生个人成长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内涵,指明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助力学生了解世界,培养人文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而且还有助于为国家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能促进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履行国际义务及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优质人才,强调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指南》也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地需要。因此,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结合《指南》不断调整,朝着这个教学目标努力。

3.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英语教学现状的需要。目前大学生英语教学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教材内容以西方文化为主,大学英语课程存在片面的、单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的输入,忽视向异文化传输本文化的能力,教学内容仍局限于传授目的语的语言知识以及文化,教学少有设计培养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情怀的内容,以及如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大学英语教学仍以语言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融合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英语运用能力来看,虽然近年来,各个学校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我院的英语教学也做出了部分改革,但是外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却依然不够,学生跨文化能力欠缺,尤其缺乏如何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因此,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必须肩负起跨文化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加强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文化分析解释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和国际需求的外语人才。

二、研究目标、任务和主要思路

1.研究目标

建构语言和文化融合的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通过中外文化对比,以他者视角认识自我,增加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通过跨文化对话,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培养学生中英文化思辨能力,激发学生中国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热情,并促成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2.研究任务

本研究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诊断学生跨文化能力、“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以及对教材进行诊断分析,看其是否满足跨文化培养的需求;

2如何有机融合中国文化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堂中,实现既能达到借助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初衷,培养学生对外传输本文化的能力,又能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激发学生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多元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意识,以最终建立以人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3有效选定、编制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的以“讲述中国故事”为目标的中国文化等英语教学内容。

3.主要思路

课题组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典型案例,研究前期通过问卷和测试调查了解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了解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现状。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基础上进行教学改革,明确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教学内容与步骤,编写适合我院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库,调整教学理念,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旨在:构建将“讲好中国故事”融入主题、融入语言、融入现实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课堂,同时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成果培育相融合,形成“课堂教学+课堂实践+竞赛+语言实践运用”的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教学模式,提升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构建实践平台:形成常态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情感态度转换为能力,形成善于倾听、观察、分析、阐释、比较以及批判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做好准备。第二课堂助力人才培养,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短视频大赛、演讲比赛、阅读比赛、写作比赛、跨文化能力大赛等。教材建设:编写以培养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情怀、以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的中国文化等英语听说教材;并建设大学英语课程的以“讲述中国故事”为目标的中国文化资源库。

三、主要工作举措

1.基于诊断性评估的教学体系重构:研究前期针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进行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测试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现状,以及分析目前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为了深入探究我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方面的能力,课题组设计了一套测试试卷和一份调查问卷,旨在评估学生们在英语语境下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水平。前期通过测验发现,学生文化符号解码能力不足,传统文化符号误译严重,文化专有项有直译倾向,文化迁移能力缺失等问题,体现出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符号的深度解析,以及对历史朝代、典籍的英文表达体系缺乏系统性学习。需通过文化语义系统化教学、转码策略训练、实践项目驱动等方式,突破“语言能力与文化认知割裂”的困境,真正培养“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人才。

课题组还分析了我院非英语专业正在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以评估其中国文化呈现的程度及呈现内容,并探讨其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的充分性。研究发现综合和听说教程中的中国文化较为缺乏。因此我们对综合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补充,利用Welearn线上平台建立中华文化学习资源库,每单元补充相关与综合教材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内容,以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故事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设计相关活动,将思政元素再次润物无声的融入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之中。例如,布置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报活动,“讲述湖南故事”的短视频活动等作业。

2.改革教学方案,建立讲好中国故事融入主题、融入语言、融入现实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大学英语课堂,同时课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成果培育相融合,形成“课堂教学+课堂实践+竞赛+语言实践运用”的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教学模式,提升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3.建设相关支撑平台:构建实践平台:形成常态化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将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情感态度转换为能力,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做好准备。第二课堂助力人才培养,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短视频大赛、演讲比赛、阅读比赛、写作比赛、跨文化能力大赛等。借助Welearn平台建设以“讲述中国故事”为目标的中国文化资源库,收集并编写培养中国文化素养和中国情怀、以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的中国文化等英语材料。

四、取得的工作成效

1.教育教学方案改革

在课题研究基础上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和问卷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分析,教研室调整教学内容,重新修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方案;

建立教学资源库:借助外语教育出版社的Welearn 教学平台,建立中国文化学习资源库,补充每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国文化;

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在课外活动和实践环节设计相关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2.发表论文三篇

1)多元读写教学法下非英语专业学生讲述中国故事能力的培养,文教资料,2024.12:176—179

2)基于大众读者反馈的《老街的童话》英译版海外传播效果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5.01:68-73

3)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理念在独立学院公共英语教学的启示[J].长江丛刊, 2024.08:34-36

3.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参加省级文化类比赛的成绩跟往年比有所进步。在湖南省“用英语讲好湖南故事”短视频大赛中取得一定的成绩:2023年学生荣获湖南省“用英语讲述湖南故事”三等奖一项;2024年学生荣获湖南省“用英语讲述湖南故事”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在其他比赛中,也有着不错的表现。2023,5位学生在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二等奖;2023年,1位学生获得“词达人”词汇竞赛获省二等奖;5位获得“词达人”词汇竞赛获省三等奖;2024年,1位学生在“词达人”词汇竞赛获省二等奖等成绩

五、特色和创新点

1.项目特色

1)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实际问题驱动学习设计,采用教学诊断(问卷和测试)-干预-评估的模式,建立“课堂教学+课堂实践+竞赛+语言实践运用”的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教学模式,提升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

2)线上资源赋能语言文化学习,构建中国文化教学数据库。另外项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按照由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思路,进行全面总结和理论提升,能较好的指导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

2.创新点

理论创新: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双循环”的教学理论,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结合Kramsch的第三空间理论,尝试构建由内循环:文化认知→情感认同→价值内化外循环:文化表达→传播实践→反馈调适的模式。

实践创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文化实践环节,鼓励学生实地调研,然后通过不同形式用英语展现成果。


点击下载文件: